原發表於「與媒體對抗」,http://www.socialforce.tw/blog/blog_614__12645.html

這是我上學期的課堂小報告,執筆時只覺得萬分沉痛,台北城的興起與不斷壯大,換來的卻是數十年來不斷割裂作為整體的台灣感情。原文的腳註已拿掉,請見諒。也許會有不少人無感或反對文中的看法,但這卻是我心中最真實的感觸。

世界體系的遺緒:台北的興起
The Legacy of World System: The Rise of Taipei


150年前,津門之屏陷落,大清國與俄、英、法、美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1858)。這個遠在兩千公里之外的事件,如風捲殘雲般將台灣捲入世界體系的運行中,台北或整個淡新地區的興起,都可稱為世界體系的遺緒。

一、開港
淡水、打狗為正口,雞籠、安平為子口,1862-1864的三年間,開放台灣四港為通商口岸。自此,台灣社會、經濟與政治的變遷,都捲入世界體系的運作之中。當英國領事史溫侯(Robert Swinhoe) 進入淡水一帶時發現艋舺是當時的貿易中心所在地,便擴大解釋淡水港的範圍包括淡水各河口。亦即將整個淡水河流域的河口,如艋舺、大稻埕等均納入範圍。

台北城,就是以開港為契機,結合茶、樟腦業的發展,躍升成為台灣社會、經濟與政治的中心。

二、興起
茶、糖、樟腦是晚清(1860-1895)台灣出口的大宗,是開港之後台灣對外貿易範圍擴大的結果。就台北府(1875年設立,包括宜蘭縣、基隆廳、淡水縣與新竹縣)轄區,茶、樟腦產業是促成台灣南北軸線翻轉的重要原因,茶產業的出口額從1870年的18萬海關兩,躍升至1890年代的400萬海關兩,佔當時出口總值的60%左右;樟腦業的出口總值從1%到10%浮動。

茶葉全數由淡水出口,樟腦至少有70%從淡水出口,1870年代北部貿易額只有南部的一半,1880年左右北部的貿易額已經超越南部,1890年左右是南部的兩倍。這是台灣南北對外貿易地外的逆轉,也是南北相對經濟地位的轉變。

當台北城於1884年竣工、1887年劉銘傳設巡撫衙門於台北之際,台灣地方政府歲入50%以上來自關稅,因貿易而增加的稅收,使清末台灣有建省、修鐵路、設電報等經費。

三、建城
十九世紀的淡水河擁有航運之利,早期可上溯至大嵙崁,三角湧、新莊、艋舺、大稻埕等均為河口。艋舺、大稻埕與城內(由中華路一段、忠孝西路、中山南路與愛國西路包圍的區域)等台北三市街組成的台北舊市區,掌控淡水河流域的經濟運作。更在劉銘傳於1885年建省、1891正式將台北改為省城之後,確立台北成為台灣社會、經濟與政治的中心。

此外,台北城並非僅是台北三市街的範圍,劉銘傳從國防的觀點強化西北方的淡水河口、以及東北方的基隆港防衛設施,而構築從基隆到新竹的鐵路,除了防衛的目的外,也兼負繁榮台北的任務。

以鐵路連結台灣省北路:台北府(宜蘭縣、基隆廳、淡水縣、南雅廳、新竹縣),並以基隆港為主要港口,連結世界體系的經濟運作,台北進一步成為台灣對外的經濟與政治中心。

四、轉型
台北在19世紀末期逐漸成為台灣的政經中心,這是捲入世界體系與經濟發展的結果所致;然而,從行政地位的角度而言,台北要等到1920年台灣總督府修改地方制度,以艋舺、大稻埕與城內三市街為基礎,設立台北市之後,方正式確立政治經濟中心。

從日本統治的角度而言,台灣是扮演進出南洋的重要據點;那麼,台北就是這個據點的樞紐所在,因為台北市控制淡水與基隆兩個港口,有運輸便利性、商業興盛。另外,透過行政區劃將台北市與周圍市鎮統合,透過鐵、公路連結;對外,則將台北─基隆納入與日本的國際航路,更成為中國南方與南洋航路的重要港口。 換言之,距離日本本土遙遠的台灣,統治者必然要將台灣內部空間距離壓縮,台北市就成為統治與剝削的幅湊點。最終要將台灣的地理整合成完整的空間,甚至成為日本內地的延伸。

五、裂解
當國民黨軍隊渡海接收、統治台灣後,對台北州的空間劃分,採取與日本人截然不同的方式。最主要的特徵是強化台北作為首都的意象,割裂台北州(1920)作為整體和諧發展的可能性,成為台北市、台北縣與基隆市三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在1950-1980年代,獨厚台北市的發展,一方面作為蔣氏政權對內統治的威望象徵,如莊嚴肅穆的氛圍、高聳的建築物等;另一方面則以現代化、進步的面貌,臣服於美國式的發展模式,如中山北路一帶。

這是另一種順應世界體系的面貌,作為圍堵共黨的前線國家,威權性格的統治者必須向核心國家輸誠,於是反映在都市的空間規劃上,讓核心國家覺得你走我的發展道路。而另外一面則是,明明為開發中國家卻要擁有已開發國家的首都面貌,犧牲者就是首都之外的人民,這又再度割裂台北的發展可能。

當1980年代末期,全球化競爭體系下,許多都市取代國家扮演領導角色。裂解的台北在世界體系中,該扮演何種角色?於是,台北縣市合併、行政區劃重整等方案,成為領導人所關注的焦點。只是,裂解的過程仍持續著,這次是沿著第一級衛星都市:基隆、汐止、中永和、新莊、板橋、新莊、三重等分割,往南順著國道一號連結新竹科學園區,更大範圍地割裂台灣的地理空間。

六、崩解
台北作為一個城市、首都,應當扮演領導國家發展的角色。但這數十年來的歷史進程卻是不斷地割裂台北縣市、北台灣地區,甚至於整個台灣。割裂台北縣市之後,憑藉著強大的經濟動能吞噬了鄰近的衛星都市;隨著竹科、內科、南港科的興起,進一步藉著國道一號,吞噬沿線的主要都市;最終,台北必然裂解整個台灣。這是台北在世界體系競爭中,可能的最佳策略。那麼,台北的勝利,意味著台灣在社會、經濟與政治上的崩解。

150年前的《天津條約》,翻轉了台灣的南北軸線,將台北捲進世界體系。未來的歲月,最可能的發展是割裂、崩解台灣的南北軸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bert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