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與媒體對抗」,http://www.socialforce.tw/blog/blog_614__115464.html

高雄意味著什麼?也許是選票、也許是弊案、也許是台灣的工業重鎮,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不同的意義。

對於我,3歲(1983)從屏東遷徙到高雄的人而言,高雄是故鄉、是記憶、是日常生活之地,高雄意味著「真實」,不是透過媒體、不是透過想像、更不是透過任何文宣而堆疊起高雄印象的。當然,我的高雄印象也不能排除那些媒體、想像與文宣的影響。

國小之前(1983-1986)住在鹽埕區新樂街,大新百貨與光復戲院後面的巷道,曾就讀聖潔幼稚園與玫瑰幼稚園,玫瑰幼稚園是附屬於高雄玫瑰堂。小時後的印象是很模糊的,只記得冷冷清清的高雄地下街,現在已經改建為愛河西岸公園;每逢大雨必定淹水的新樂街,這個問題現在有改善;蚊子非常多的壽山公園與早起運動的人們,如今爬壽山或柴山,已經是許多高雄市民的休閒活動。

現在,在西子灣就學之故,經常會繞經鹽埕區,再進入鼓山區。這兩區已經隨著高雄都市重心不斷東移與南北外溢而不復往昔之風華。然而,看到接近完工的捷運橘線,仍會默默禱告能再次穿起褪色已久的華麗衣裳,結合觀光,以重振愛河以西的高雄。

國小之後就定居於新興區,靠近福華飯店這邊。信義、五福、高師附中的求學過程,都離家不遠,生活區域也就侷限在新興、前金、三民與苓雅區一帶。曾經一度以為,高雄市的面貌就此定型。然而,於新竹、淡水求學六年後(1998-2004)返家,卻見證了城市美學的落地生根。由石鼓與欄杆圍繞的文化中心,拆除圍牆後顯得平易近人,任何角度都能踏入草地,享受午後的悠閒時光;川流不息的五福路,有了漂亮的人行道、設計簡潔的路標與路燈,剛完工的中央公園、象徵開放的城市光廊與大統262,美麗家園就該如此;讓高雄港高牆垮下後,愛河出海口的真愛碼頭與光榮碼頭,連成一氣的自行車道、人行步道與親海區域,適合來此欣賞日落美景。

高雄的美,正逐漸發展與成形。高雄的自然生態也日漸完整,整治愛河各支流、灌溉水道與埤塘,串起完整的風之通道,讓空氣自然循環;美術館的內惟埤、洲仔溼地、半屏山沉砂池等無不是近年來的城市生態復育?高雄沿岸的柴山更是都市之肺,早年水泥廠的破壞多半已披上綠衣,近1000公頃的綠地等待人們親近。

高雄的律動呢?期盼已久的高雄捷運紅線即將通車,中山與博愛路沿線的站體設計,彷彿讓高雄動了起來。千言萬語總勝不過真理,當高雄捷運開始負擔運輸功能後,會讓城市更具生命力。此外,高雄捷運橘線也將要通車,中正路沿線的人行道,已見美侖美奐的雛型;台灣鐵路的地下化工程已經展開,這些都會讓高雄的律動,從私人交通工具,逐漸轉移到大眾運輸系統,寫下歷史性的一頁。

高雄的產業結構也正在轉型,相信許多人會記得一張照片:一整群騎著腳踏車的勞工,說明高雄是個工業都市,也是個勞工階級為主的城市。然而,隨著前鎮、小港區的產業升級,例如台灣中鋼、各式遊艇造船、加工區轉行等,高雄的產業結構正在轉型。問題是,這方面卻是異鄉遊子詬病之處,許多人不願意回來南方,而拼命往台北、台中前進,都會抱怨在南部難以找到適合的職業。我想,這需要中央與南台灣各縣市首長的共同努力。

如果,你問我畢業後,我會在哪定居?這答案將顯而易見,必然以高雄或南台灣為主。因為,這是我的故鄉,也是是我的記憶,有著炎炎夏日、暖暖冬日,更有那變幻莫測的海洋,也漸漸充滿文化薰陶之美。

也許,終有一日我會被迫離開故鄉,漂泊異鄉,但我總會做個吟游詩人,傳唱我所目睹的城市美學、城市生態、城市律動與城市轉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bert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