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與媒體對抗」,http://www.socialforce.tw/phpBB/viewtopic.php?p=658156&k_id=53#658156

AMERICA'S IMAGE
Whose face to the world?

[評論]誰面對全球?
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Steven W. Barnes, May 23, 2008

說明: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伍德‧威爾森學院的助理院長,主管公共事務。文中紅色字體為譯者強調重點之用。

因為美國的全球影響力,使得美國總統大選成為全球洞見觀瞻的選舉。這次美國總統大選除內部的經濟和族裔議題,多集中在美國的外交政策與世界地位。作者Steven W. Barnes的文章就討論三位總統候選人的相關政見,特別是「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

公共外交行之有年,最近因為奈伊(Joseph Nye)的軟性權力(soft power)再度走紅。公共外交是由國家機關發動,透過資訊與文化的對外擴張,影響其它國家人民對當事國的看法或民意,藉由理解、傳播與影響其它國家人民,並擴大本國與它國的政府與民間互動,提升本國的國際形象。換言之,公共外交的核心就是「理念」的傳播和「資訊」的交流,這牽涉到各種媒介管道的運用。

以美國而言,現有的管道就有美國之音、駐在各國的文化協會與為數眾多的獎學金等。隨著小布希政府攻打伊拉克而下滑的美國國際聲望,各個總統候選人都希望再次提升美國的聲望,於是「公共外交」就成為軟性權力的核心議題。這正是本文的主旨:公共外交與國際聲望。

另外,
文中所提的「賀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是最近爆紅的政治性部落格(網站報紙),透過各地網友提供資訊,由《賀芬頓郵報》的專業編輯群處理,提供相關的政治新聞和評論。美國總統大選越熱,這個網站就吸引越多人!


-----我是外電的分隔線-----

美國與全球正益發爭辯,哪位總統候選人最擅於改善美國的全球地位。

候選人們也嚴肅對待這個議題;他們似乎同意美國當前的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有嚴重的錯誤。

民主黨這邊,參議員歐巴馬在二月份《舊金山記事報》的訪談中,勾勒出他公共外交計畫的要素,他提到要成立海外的「美國之家」(America Houses)用以「吸納來自更廣泛慕斯林世界、所需要的年輕核心和文庫(libraries)。」

他也承諾建立「意見團」(Voice Corps):「快速徵補與訓練流利的阿拉伯語、巴哈薩(Bahasa, 印尼與馬來西亞通用語)、波斯語、烏都語(巴基斯坦與印度慕斯林通用語)和土耳其語的機構,可確保美國的聲音讓全球都聽見,也聽見全球的聲音。」

參議員柯林頓的外交政策演講則包括重建美國在全球舞台的「道德權威」。 

柯林頓的支持者麗莎‧慕斯卡蒂妮(Lissa Muscatine)和馬內妮‧富維(Melanne Verveer)最近在受歡迎的(政治部落格)賀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上辯論,「希拉蕊‧柯林頓長期從事公共外交,且因為長期支持國際發展、人權與美國全球領導地位而廣受敬重。」
譯註:Lissa Muscatine是前《華盛頓郵報》記者,Melanne Verveer是生命之音創辦人兼主席、柯林頓的前任幕僚長。

共和黨這邊,參議員麥坎去年在《奧蘭多前哨報》(Orlando Sentinel)的訪談中,勾勒出海外擴張計畫的關鍵元素。

「我將建立負責所有美國公共外交的單一、獨立的機構。」此一機構將建立「透過網際網路直達全球的美國文庫,並創設專業的外交事務專家團,透過當地的語言,致力於發揚美國價值、理念、文化與教育。」

候選人的立場引起許多分析師的即時辯論,特別是線上(型態)。由喬治華盛頓大學的馬克‧林區(Marc Kynch)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史帝夫‧寇曼(Steve Corman)所主持的外交部落格,近日就提到候選人的立場:「他們似乎全都假設我們能設計、組織並傳達海外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若我們的道路正確,將開始贏得『理念之戰』。但問題沒那麼簡單: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美國的國際信用就算及格,也是在及格邊緣。

前美國外交官約翰‧布朗(John Brown)也響應林區的部落格,認為下屆總統應「在外交決策過程之初就嚴肅考慮外國的意見,而非是決策的最後。

由南加大公共外交中心和外交政策協會共同主持的部落格寫道,「美國外交需藉由與它國對話和合作的穩健基礎來強化。

他們建議以「海外遊學、外語暨區域研究而建立美國人的國際知識和跨文化技能;吸引將成為全球次世代領袖和創新者的國際學生和學者」達成上述目標。

討論公共外交的自由派智庫卡托(Cato)研究所賈斯丁‧羅根(Justin Logan)之部落格,引述2006年美國審計總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GAO)的報告,評估美國政府如何接觸海外的伊斯蘭聽眾。

羅根的引述明確地指陳,「慕斯林反美情緒的主因是美國外交政策,這需要政府官員更詳盡的調查、理解與反應。」

總統候選人與選民得自行承擔忽略(公共外交)對話的風險,因為下屆總統的外交政策,將決定著美國世界地位的提升或沉淪。

藉由當前地重要政策辯論,候選人將更容易在未來達成共識,所以美國外交力量的施展將於2009年新總統就任後展開。

幸運的是,在外交和學術圈正進行大量的調查和分析,這能提供下屆總統利用公共外交的不同元素,所以美國外交政策更有效地形塑全球公眾意見,而非被全球公眾意見所形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bert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