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與媒體對抗」,http://www.socialforce.tw/phpBB/viewtopic.php?p=710253#710253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World Order
誰將取代美國:世界新秩序的挑戰
德國明鏡周刊,The Spiegel Online
Wolfgang Nowak, 10/02/2008

說明:外電作者沃爾夫岡‧諾瓦克(Wolfgang Nowak)是德意志銀行國際論壇:阿弗列德‧郝豪森協會執行委員會的發言人。該文主要目的是倡議阿弗列德‧郝豪森協會的「遠見」論壇,期望透過全球不同的角度觀察世界。

若對修伯特‧魚翻譯暨說明有興趣的朋友,應該會注意到「對環境的評估」是絕對是觀察世界與社會的基礎。諾瓦克接受下列數本書的觀點,認為世界已走入「多極」,並非是美國單方主導的。既然對環境,亦即各種權力分佈的判斷是多極的,世界性的議題必然需要各種權力的合作方能解決。

「多極世界」取代了美國,那麼這多極到底是誰就顯得非常重要。常見的說法是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印度、俄羅斯與巴西等。然而,目前只能說這些都是可能的候選國,真正能形塑並有長遠影響的卻仍待觀察。譯者的觀察如下分點論述:

1. 未來僅美國有全球影響力,但各個區域則會有區域強權,美國在各區域的政策必須與區域強權合作,甚至是獲得首肯。

2. 歐盟與中國擁有次要的全球影響力,這樣的影響力主要是透過經濟取得,而且有隨距離的效用遞減。也就是歐盟的主要範圍是歐洲、環地中海與非洲;中國是東亞、中亞與東南亞。

3. 日本、俄羅斯、印度與巴西這些區域強權,會與美國、歐盟與中國暨競爭又合作,因為這些區域強權無法單獨決定區域秩序,卻又不願區域秩序被它國決定。Parag Khanna的The Second World就是關注這點。

4. 東亞將是權力運作最複雜的區域,美國一直是暨存主導勢力,日本未來的經濟將會翻轉(科技力量是關鍵因素),中國將面臨轉型陣痛,而歷史上從未有區域共識的東南亞各國力圖扮演軟性外交的重鎮,印度也想排除在南亞的中國影響力。這些行為者的互動,將影響著台灣人民未來十餘年的生活。

對未來環境的判斷,是決定未來目標與實現可能性的基礎。當形形色色討論世界局勢的書籍紛紛出版時,我們更應想想「我們現在在哪裡?未來的環境是如何?過去的教訓是什麼?」走出更美好的未來。


-----我是外電的分隔線-----

美國不再能擔起世界的危機。誰將取代美國呢?俄羅斯、巴西、中國與印度都在崛起,但他們也與歐洲和美國競逐有限的天然資源。唯有一個共同的未來,一個「透過友善關係建立的改變」,而非「衝突的未來」能帶領我們向前走。

= 650) { window.open('http://www.spiegel.de/img/0,1020,1317089,00.jpg', '_blank'); return false; }" alt=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src="http://www.spiegel.de/img/0,1020,1317089,00.jpg" width=650 border=0>
誰將取代美國?

「美國人……僅能在一個海灣游泳。他們不曾發展出與其它人類世界相處之道。」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如是說。

我們生存在沒有單一、支配性世界強權的年代。全球正被危機所困擾,包括氣候變遷、資源貧乏、糧食和金融危機、核子擴散與失敗國家等。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設想出應付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法,即使是聯合國也無法勝任。事實上,正如英國首相高登‧布朗(Gordon Brown)四月份在倫敦的進步治理會議(Progressive Governance Conference)所承認,二次世界大戰時所成立的國際組織,不再符合今日的需求。

距離美國記者查理斯‧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mer)在新時代來臨前說,未來數十年美國將扮演世界秩序的中心,僅僅17年。前美國國務卿科林‧鮑威爾(Colin Powell)告訴瑞士達沃斯的觀眾,美國有權主張發動單邊的軍事行動,也不過是5年前的事情。

唉呀,伊拉克戰爭粉碎了美國藉著強制手段,散播價值與理念的「自由帝國主義」時代的夢想。近兩年的金融危機更加速權力的轉移,從美國和歐洲,趨向印度、中國、俄羅斯與波斯灣的阿拉伯國家。

美國一些新書描繪了這些政治領域的轉變。將在2009年就職的美國新政府,應該要考慮深入瞭解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的《後美國世界》(The Post American World)、帕格‧卡納(Parag Khanna)的《第二世界》(The Second World)、斯特羅布‧陶伯特(Strobe Talbott)的《大實驗》(The Great Experiment)、比爾‧艾摩特(Bill Emmott)的《競爭者》(Rivals)與蓋伯‧史坦加特(Gabor Steingart)的《財富戰爭》(The War for Wealth)等。儘管上述作家的分析與政策處方有巨大的差異,但都接受多極世界的想法。艾摩特、札卡瑞亞和史坦加特想像仍持續的美國或跨大西洋領導權,但卡納卻看見歐洲、中國和美國極力爭取俄羅斯與印度等「第二世界」國家的認同。無論他們的思想歧異,都洞察當前世界的真實,不像過去八年主導美國外交政策的新保守主義。

譯註:或許有人對這五本書有興趣,譯者提供到目前為止的翻譯版本。
1. The Post American World,《後美國世界:群雄崛起的經濟新秩序時代》,剛出版;
2. The Second: Empires and Influence in the New Global Order,尚無漢譯本;
3. The Great Experiment: The Story of Ancient Empires, Modern States, and the Quest for a Global Nation,尚無漢譯本;
4. Rivals: How the Power Struggle Between China, India and Japan Will Shape Our Next Decade,尚無漢譯本,鄭重推薦這本《經濟學人》主編論中國、印度與日本的書籍;
5. The War for Wealth: The True Story of Globalization, or Why the Flat World Is Broken,尚無漢譯本。某些書評認為這本書有力地駁斥《世界是平的》的論點。
上述原文書可在誠品或網路書店購買,台灣各學術單位圖書館多半已購入。


據說老布希總統有如此評論,「我們不能犯不應犯的錯誤(wrong mistakes)」。要避免「不應犯的錯誤」的美國政府,必須要發現美國在新多極世界的位置

誰在新世界秩序擁有決定性的權力?美國、俄羅斯、印度、中國、巴西與歐盟是當然成員。有趣的是,這些國家關係越來越近,當前的金融危機顯示他們的關係是如何的緊密。同樣的,還有別的相似點。除歐洲之外,上述國家的內部都有所謂的第一、第二與第三世界。舉例而言,超級都會孟買有亞洲最大的貧民區,緊鄰著新興的商業中心。開車穿越俄羅斯,也會看見難以置信的財富和悲慘的貧困。甚至是全球最富裕的美國,某些人民仍努力賺取像樣的生活。

這些國家非「敵」非「友」;他們是「亦敵亦友」(frenemies),是全球珍貴資源的競爭者。他們向人民保證,能形塑即將到來的全球秩序並提供未來的財富,但他們各自的未來願景是非常不同的。潛在的「未來衝突」隱約地呈現在多極世界的地平線上。

以西方的觀點而言,該「亦敵亦友」的國家不全然是民主的。新加坡、中國與波斯灣國家的成功,證實國家不需以民主來保證人民的高度生活水準。然而,這些不是悲觀主義的原因。這些非民主的世界新強權,生產菁英正取代寄生(parasitic)菁英,前者漸居上風,他們塑造比以前更自由的體系。生產菁英的目標是發展經濟,並糾正社會的不平等,也了解哪裡有貧民區,哪裡就將有「失敗城市」與「失敗國家」。

為了要分析並比較新興和暨存世界強權的未來願景。德意志銀行國際論壇:阿弗列德‧郝豪森協會正組織一項新計畫「遠見」(Foresight)。透過討論與辯論,願能找出共同未來的元素。在莫斯科舉行的開幕活動,來自巴西、中國、歐洲、日本、印度、俄羅斯、美國與其它國家的參與者,討論俄羅斯在多極世界的角色。下一場座談會預計在美國總統大選後假美國舉行,歐洲、日本、印度、中國與拉丁美洲也將與會,同時將包括非洲、阿拉伯世界和亞太區域國家的高階參與者。該系列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透過眾人而非純粹歐洲或西方之眼理解世界

以對抗它國為由所組成的新聯盟,無法解決廿一世紀的挑戰。新型態的國際合作、諮詢和妥協,將在多極世界扮演核心角色。八大工業國(G-8)成員包含義大利,卻不含中國或巴西是荒謬可笑的。法國與英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永久會員國,而印度、巴西與歐盟被排除在外,安理會能有什麼重要性呢?

需要新型態的國際治理:在資源日益缺乏和氣候加速變遷的世界,各國很可能會追求自己利益以獲得短期優勢。因此,挑戰將是構想一個新的國際架構,與一個有組織化的利益平衡。唯有一個共同的未來,一個「透過友善關係建立的改變」,而非「衝突的未來」能帶領我們向前走。

當然,過去十年導致太多悲觀的原因。要讓未來十年成功,我們需要一個可信的樂觀主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bert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