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與媒體對抗」,http://www.socialforce.tw/phpBB/viewtopic.php?p=711964#711964

A coral reef endures against the odds
墾丁珊瑚礁,力抗死亡命運
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Jonathan Adams, October 6, 2008

說明:昨天看到原文猶豫不已(1,200字),今日看到《自由時報》摘錄後,下定決心要翻譯這振奮人心的「墾丁珊瑚礁」一文。

翻譯後,真一個「爽」字可形容!雖然包含墾丁在內的全球珊瑚礁面臨生死存亡關鍵,但墾丁的覆蓋率與多樣性是世界一流,甚至是珊瑚礁的「諾亞方舟」。如今,更將成為研究珊瑚礁強韌生命力的基地。

身為踩在台灣土地上的台灣人,多盡點心力吧!愛鄉愛土、愛人愛物,我們不僅有「海角七號」那種社會底蘊的淡淡喜樂哀愁,也有廣受世界稱讚的「珊瑚礁諾亞方舟」。願台灣與島嶼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如珊瑚礁的強韌生命力,躍上國際大舞台。

紅色小標為譯者所題。


= 650) { window.open('http://img.iht.com/images/2008/10/06/coral-taiwan06_550.jpg', '_blank'); return false; }" alt=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src="http://img.iht.com/images/2008/10/06/coral-taiwan06_550.jpg" border=0>
4月25日,鄰近核三廠南灣海域的戲水人們。

珊瑚災難

【台灣‧墾丁國家公園‧】台灣南端的渡假海濱,每年數次颱風為脆弱的淺水珊瑚礁帶來泥砂和沉積物;旅館與渡假村點狀地排放的汙水;核能電廠放流滾燙的反應爐冷卻水;浮潛和潛水者踐踏珊瑚礁,有時折斷一大塊珊瑚當作紀念品。

2001年,3萬5千噸的大型貨輪阿瑪斯號在龍坑沉沒,摧毀當地珊瑚礁,並排放超過1千噸的燃油到海岸線。

若還嫌災難不夠多,上升的海水溫度增加「珊瑚白化」的頻率,而白化持續兩到三星期就會導致珊瑚死亡。
譯註:前三段描寫人類如何破壞珊瑚礁生態,快點改進吧!一起來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

墾丁:珊瑚礁的諾亞方舟

環境壓力正在屠殺全球珊瑚礁的時代中,墾丁的卻展現驚人的強韌生命力。本地科學家表示,台灣很可能珊瑚礁的「諾亞方舟」。

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海生館)珊瑚專家樊同雲,在接受電話訪問時表示,「這是全球溫度變遷的年代,而海洋暖化是珊瑚礁的大問題。然而,墾丁是避難所。」

約翰‧布魯諾(John Bruno)和伊利撒白‧塞利格(Elizabeth Selig) 在去年出版的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比較遍及太平洋與印度洋的珊瑚礁,發現海床覆蓋活珊瑚的平均珊瑚覆蓋率約為22%。樊同雲表示墾丁的約為40%。去年當珊瑚白化擴散到多數亞太區域時,墾丁的珊瑚活下來,並快速復原。

墾丁:解開強韌珊瑚礁之謎

墾丁珊瑚的相對韌性(relative stamina)引起全球海洋生物學家的興趣。美國與台灣科學家希望讓墾丁成為美國領導的、全球性珊瑚礁監測的「早期預警系統」之一員。
譯註:有實力,才能受到國際社會重視。這幾年,由施錦芳處長帶領的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鐵腕捍衛墾丁生態,曾數度因拆除違建、管制遊憩等登上報紙。今年因政治因素,回任屏東縣政府參議。

該系統能協助台灣科學家和官員更適當地保護珊瑚礁,並允許科學家收集資訊,以解釋為什麼如墾丁的某些珊瑚礁如此強壯,其它的卻衰弱。

加州大學北嶺分校的珊瑚專家彼得‧艾德蒙斯(Peter Edmunds),他曾檢查過台灣珊瑚礁,在電子郵件寫道,「墾丁珊瑚礁在整體覆蓋率和珊瑚多樣性,著實令人稱奇。他們提供獨特且非常重要的機會,以了解為何某些珊瑚礁活得更好的原因。」

科學家已經有數種假說。墾丁珊瑚礁很幸運地有著穩定的「補充」(recruits):菲律賓北上的潮流帶來新珊瑚,這意味著即使某些珊瑚死亡,新珊瑚很快地填補空缺。

然而,更重要的是潮汐帶來的海水,定期將深海冷水湧上墾丁的淺水區。樊同雲認為這種「定期潮流」更為特殊。

艾德蒙斯和樊同雲相信,墾丁珊瑚礁的韌性來自於因潮汐模式導致的海水溫度的劇烈變動,同一天溫差可達攝氏9度。

艾德蒙斯表示,「很可能是這種溫差壓力,以某種方式提供珊瑚抵抗後續壓力的能力。」受到每日溫差侵襲而變得強韌,墾丁的珊瑚礁無視傷害其它珊瑚礁的高溫海水。
譯註:動物世界版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種種不利因素,反倒成了避難所的主因。

樊同雲說,核電廠也可能讓珊瑚礁更強韌。過去30年來,南灣核三廠的冷卻水放流溫度高出2到4度。南灣也是熱門的遊憩沙灘。

與時間賽跑的珊瑚礁悲歌

當然,僅與全世界其它的珊瑚礁比較時,墾丁的遭遇是好一點的。

台灣大學海洋學研究所的珊瑚礁專家戴昌鳳,在訪問中表示,30年前墾丁的珊瑚礁覆蓋率高達75到80%,幾乎是現在的兩倍。
譯註:其實,與全球相較,墾丁的情況是相對穩定的;但在過去30年的大量自然與人為因素,讓墾丁珊瑚死了大半。

戴昌鳳說,模型預測到2050年之前「墾丁多數的珊瑚礁種類會消失」。他的模型預測墾丁300種珊瑚將剩不到50種,2100年之前將全數銷失。

為避免珊瑚礁的死亡宿命,科學家和政府官員首先需要更佳的資訊,精確地了解珊瑚殺手,以及為何某些珊瑚卻依舊強健。

進入美國主導的珊瑚礁觀察整合網絡,台灣科學家和管轄墾丁珊瑚礁的國家公園官員,與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的科學家討論台灣納入該網絡。樊同雲表示,墾丁明年可望被整合到其它相關的計畫。

雄心勃勃的網絡目標是提供珊瑚礁安全的全球圖像,一方面是研究目的,另一方面作為珊瑚礁受威脅時的「早期預警系統」。該網絡已用在加勒比海的巴哈馬,透過水下感應器收集水溫和其它數據,並傳送到衛星。數據隨後被連結到允許全球即時監控的網絡上。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的珊瑚專家宋克義說,「感應器的目的是研究全球暖化如何影響珊瑚,並了解該監控什麼。我們能設計實驗更加了解『白化』,衛星能提供廣大區域的照片;但透過感應器,我們能了解更小區域的溫度,例如墾丁。」

白化是珊瑚礁的重要威脅,當珊瑚面對如高水溫的壓力,會失去共生的水藻。這脫去珊瑚礁的顏色與營養的主要來源。

當監控網絡的感應器顯示珊瑚礁受到威脅,科學家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官員就能夠立刻採取步驟,例如暫時禁止浮淺或遊船等水面活動。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前處長施錦芳表示,「全球正憂慮珊瑚礁的健康,所以專家小組在全球努力鏈結監控系統到網路。」

最終,這些都是權宜之計,並無法應付全球暖化對珊瑚礁的長期威脅。艾德蒙斯憂慮墾丁的珊瑚礁儘管強韌,卻可能僅「減緩」別處的退化情況,而他們的衰退「即將到來」。

艾德蒙斯說,「我在加勒比海看到類似的影響,一處過去20年表現強韌的珊瑚礁,卻在2005年突然以驚人的速度死亡。」
譯註:不要烏鴉嘴,重點是找出加勒比海珊瑚快速死亡的原因!

此刻,他與其它的科學家希望墾丁珊瑚礁確實是個例外,也盼望不久後知道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bert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