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與媒體對抗」,http://www.socialforce.net/phpBB/viewtopic.php?p=771960#771960

說明:「印度洋風雲」系列報導,取材自Kaplan, Robert D. 2009. "Center Stag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ower Plays in the Indian Ocean," Foreign Affairs, 88(2): 16-32. 因為牽涉到版權問題,修伯特遂根據原作修訂,改寫成適合台灣人理解「印度洋」的版本。

根據原著,本系列將分成五個部份
1. 21世紀的新舞台
2. 象牙掃千里
3. 神龍來擺尾
4. 翔鷹挽狂瀾
5. 龍象鷹共舞的未來


地理和地圖的重要性

開車上路前,人們會先攤開地圖,根據路程、休息站或道路舒適程度,選擇最適的路線;有人會說這老古董啦,現在都用「Go阿姨」或是「趴趴Go」。重點在於,你還是要「看地圖」找尋「真實的路線」!如果說你沒看過地圖,至少玩過象棋吧。方方正正的棋局中,佈滿縱橫的路徑,不同的兵種也有不同的走法。沒錯,象棋就是一種戰略研究的空間運用。當然,現代的戰略研究一定要攤開全球地圖,點出關鍵區域的空間配置,越是正確的地圖就越能深謀遠慮。

要理解20世紀全球的發展,眼睛會落在歐洲地圖;21世紀因為新的科技發展和隨之而來的經濟整合,似乎讓大家都講「全球」,但某些地方的意義仍高過其它,地圖(地理)的重要性依然存在。例如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的國界,許多一看就知道是人工劃定的,因此政治仍受到地理的支配。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印度洋簡圖。從左到右是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南亞次大陸、陸地東南亞、海洋東南亞和澳洲。環繞著印度洋,構成伊斯蘭之弧。(source: Foreign Affairs)

閃耀光芒的印度洋

那麼,地圖上哪個角落閃耀著未來的光芒呢?美國濱兩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加諸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的影響:納粹德國、日本帝國、蘇維埃聯邦和共產中國都面向這兩大洋,關注焦點就持續是兩大洋。麥卡托投影這常見的地圖,正蘊藏著這種重視兩大洋的偏見(如圖),地圖中央是西半球,接著是太平洋和大西洋。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麥卡托投影法的全球地圖。正中央的美洲,接著是包為美洲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找找看,印度洋在哪裡呢?地圖彰顯優勢者的權力觀。(source: Wiki)

印度洋呢?在地圖的天涯海角之處!然而,隨著索馬利亞在亞丁灣週遭的海盜活動(台灣無能力派艦隊護航),與恐怖份子攻擊孟買著名的旅館,顯示全球第三大海洋的印度洋,開始浮上21世紀的地圖,並逐漸成為核心舞台‧新高地。

印度洋有什麼?最明顯的是從撒哈拉沙漠到印尼群島的弧線,環繞著印度洋而形成伊斯蘭之弧。為什麼會呈現跨島的弧線呢?雖然多數人認定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為沙漠民族,但他們在歷史上曾是優秀的航海家。中世紀時,他們就從阿拉伯遠航到中國,同時透過海洋商業的航路傳播信仰,住在印度、孟加拉、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印度洋東岸的好幾億伊斯蘭教徒,就是當時的歷史遺緒。隨著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歐洲人也來到索馬利亞、葉門、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印度洋西方的伊斯蘭世界。這些地方,在今日形成朝氣蓬勃的貿易、全球恐怖主義、海盜和毒品走私的網絡。


印度洋的組成

印度洋最寬處是從好望角到澳洲的1萬公里,面積約7,356萬平方公里,是全球水域面積的20%。然而,印度洋對人類而言的重要性,是由兩個廣袤的海灣所構成: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這兩個灣區的頂端正好是全球最不安定的國家:巴基斯坦與緬甸。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阿拉伯海,由最近很殺的非洲之角(特別是索馬利亞)、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與印度次大陸環繞著。最頂端的巴基斯坦,將會是該區域政治大地震的震央。(source: Wiki)

若巴基斯坦四分五裂或是政體變遷,會讓西南方的俾路支人與伊朗的族群尋求更緊密的關係,東南方的信德族也可能與印度的信德省重組大信德邦,至於西北方的普什圖族早已與阿富汗的主要族群密切聯繫。換言之,巴基斯坦的動盪就是阿拉伯海與南亞政治大地震的根源。

緬甸處在印度和中國之間,是兩國最重要的陸橋。若印度與中國持續競爭,就意味著兩國將會極力爭取緬甸的支持:能源和天然資源。若緬甸的軍人統治集團崩潰,很可能威脅到鄰國的經濟安全,並需要大規模的海上人道援助;另一方面,更自由的緬甸政體,會腐蝕北京在緬甸的主導地位,印度將藉著區域經濟整合而提高影響力。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孟加拉灣,取名字孟加拉邦(後分成印度的西孟加拉邦,與構成孟加拉的東孟加拉邦)。孟加拉與緬甸是孟加拉灣的頂點,不過前者在國際政治的影響力遠不如後者。雖然印度與中國有陸地的國界,卻都是叢山峻嶺不適合人類通行;由叢林與河流構成的緬甸,正好是這兩國最重要的陸橋。(source: Wiki)

印度洋的伊斯蘭之弧正是全球能源政治的核心,印度與中國的崛起也將圍繞著能源競逐。目前全球關注的是印度與中國戲劇性的經濟成長,卻未曾同樣注意爆炸性的軍事發展。戰略學者詹姆士‧霍爾姆斯和吉原俊井認為,印度和中國的強權夢想和能源安全,迫使她們「從凝視陸地,轉向海洋」。更深層的意涵是印度與中國對陸地多麼有自信,才能讓她們聚焦海洋權力。換言之,21世紀權力政治的樣式,將會顯現在印度洋的地圖上!


印度洋的未來:鷹象龍爭霸

船舶能自由逡巡七海,是因為存在美國的海洋霸權。印度洋也不例外,美國仍會維繫印度洋的和平,維護全球的公共財:對抗恐怖份子、海盜和走私者,提供安全;如南亞大海嘯和伊洛瓦底江風災的人道援助,特別是海洋支援;管理新德里與北京兩強在印度洋的競爭。

就歷史經驗,海權的威脅性總是比陸權低。因為海軍潛伏在地平線,伺機拜訪港口或船艦,陸軍則必須侵門踏戶,闖入它國的領土。同時,海軍需要較長的時間抵達戰區,從而提供穿梭外交的緩衝時間。若美國越能展現海洋霸權的身分,對其它國家的威脅就越低。

當然,能夠「管理」印度和中國海洋權力的國家,促使她們「和平崛起」的重責大任,美國是全球的唯一人選。確實,鷹象龍(美、印、中)三國海軍實力和海洋權力的相對落差縮小,會導致緊張關係。但美國的力量仍相對強大,賦予美國擔任印度洋和平掮客的力量。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從海洋的觀點理解印度洋」!(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bert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