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與媒體對抗」,http://www.socialforce.net/phpBB/viewtopic.php?p=782621#782621

Rising Above I.Q.
[評論]克服智商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Nicholas D. Kristof, June 6, 2009

說明:有句琅琅上口的歌詞「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這句話充分說明本則外電的主旨。透過研究美國的亞裔、猶太裔與西印度黑人裔等三個社經表現較為優勢的群體,發現似乎只有猶太裔真的稍微聰明點(非嚴謹的實證研究),成功的真正要訣是:教育與勤敏!

譯文的紅字為譯者所強調。


美國大熔爐中,有3個群體非常成功:亞裔美國人、猶太人(尤太人)與西印度群島黑人,他們可提供美國人某些借鏡。

亞裔美國人以破壞全美學校成績曲線而聞名,或者說聲名狼藉,20%的哈佛大學學生是亞裔美國人。

美國科學界贏得諾貝爾獎的1/3是猶太人。一項調查發現,美國25%的猶太成年人擁有碩士學位,全美國的比率為6%。

如柯林‧鮑威爾(Colin Powell,前國務卿)來自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島黑人,比起全體非裔美國人的大學畢業率高逾1/3,他們中位數的家戶所得也高出1/3。

這3個群體或許能揭穿成功僅僅是來自天生智力的迷思,因為他們代表3種不同的種族與歷史。爭論先天與後天(nature and nurture)的因素時,他們讓人注意到改善後天的重要性,從公共政策的觀點來說,意味著要關注教育。他們的成功提供你、我與孩子們借鏡,得以透過更廣泛的努力來消除貧窮。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理察‧尼斯貝特(Richard Nisbett)在他最近的一本好書《智能與獲得智能》(Intelligence and How to Get It)舉證這3個群體,論證我們所認為的智能(智商)是相當有可塑性的,幾乎與遺傳沒有關係

「我認為有非常充分的證據顯示,黑人與白人的智商差異不是來自遺傳。」他補充說,白種人與亞洲人的智商看來並沒有遺傳的差異。至於猶太人,某些不很嚴謹的研究發現阿什肯納基猶太人(Ashkenazi Jews,多為來自中東歐的猶太人)的智商稍微高出平均值,而塞法迪猶太人(Sephardic Jews,居住在南歐、中東與拉美)則沒有差別。尼斯貝特博士感到懷疑,指出這些結果的樣本沒有代表性。

尼斯貝特說,研究美國3個團體的證據無論如何都有壓倒性的說服力:他們沒有與生俱來的優勢,而是後天獲得的。

一項中國裔美國人的大型實驗發現,比起其它美國人,他們原先的語言智商稍微低而數學智商類似。但從小學開始,中國裔的表現稍過同儕,很顯然的原因是認真讀書。

中國裔的重修率僅其它小孩的一半。在中學,他們的表現較同樣智商的歐洲裔美國人好很多。

55%中國裔美國人樣本進入較高地位的職業,白種美國人為1/3。成功的專業人士或經理人,白種人所需的平均智商約100,而中國裔美國人僅93。總之,相同智商的情況下,中國裔會努力獲得更多成果。

這3個群體的共同軸線是強調勤勉或教育,可能的部分原因與移民慾望有關。猶太人與中國人有尊重學問的強烈傳統,1,700年前,猶太人就認為成年男性都必須識字以閱讀猶太法典。

中國相應的力量是儒教與敬崇教育。在中國鄉間,仍可見到科舉的紀念碑(按:如進士坊等);相反的,若美國鄉鎮有人取得博士學位,不會建立紀念碑而是向其募款(pass a hat)。
譯註:台灣就有不少的進士坊。不過從政治學的角度而言,進士坊等強調科舉成功的紀念,其實是統治者的思想控制與社會控制。

西印度群島人之中,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似乎是雙重的:源遠流長的勤奮和移民的辛勤工作,與完整無缺的家庭。結果是更高的家庭所得,與父親更參與養育子女。
譯註:完整家庭的重要性在此突顯。

這些成功的故事帶給我們什麼政策借鏡?

與貧窮之戰的最決定性武器不是補助,而是教育、教育與教育!對處境艱難的家庭,社會工作者的起點是拜訪與學童談話鼓勵學習。一項研究發現,專業家庭的孩童在3歲就聽超過3千萬字,社會救濟的黑人孩童僅聽過1千萬字,讓後者在學校處在不利地位。
譯註:有科學研究證實,常與小朋友說話會幫助他們的腦部發展!

改善國小到高中教育後,下一步是加強學齡前的計畫,與支付大學費用。

或許最大的借鏡是:成功極少仰賴智能的天賦,更多的是堅持不懈與欲望。如同尼斯貝特教授強調的,「智能與學術成就絕大部份都受到人們的控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bert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