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與媒體對抗外電組‧臨時網站」,http://www.truenews.cc/ftalk/viewtopic.php?f=8&t=74

Is China losing friend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中國正失去開發中國家的朋友嗎?
外交政策,The Foreign Policy
Ben Simpfendorfer, 07/07/2009

說明:有所謂「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出口國。前幾年,中國憑藉著低廉的勞動成本、內部成本外部化與低估的人民幣匯率,大量出口廉價民生消費品到歐美市場,使其獲得世界工廠的稱號。如今,隨著歐美市場需求萎縮,中國為了安定內部的「保八」而將其出口轉向新興市場,特別是本文提及的非洲、拉美與中東等。

令人詬病的是「出口退稅」,搭配低估的匯率讓中國商品也暢銷新興市場,最後的後遺症是這些國家的在地製造商與勞工。雖然日用商品便宜有利於消費者,但讓國內整體產值萎縮,且剩餘勞動力無法轉而投入其它領域,畢竟中國與多數新興市場的貿易是競爭關係,而非互補關係。換言之,中國因為內部因素而將問題拋給新興經濟體,這些國家的反彈將會考驗著中國未來的國際角色。作者貝哲民表示,或許中國會努力避免情勢惡化,但要讓情勢好轉卻耗時甚久,中國與新興國家的關係將還是如膠似漆嗎?這答案很可能頗有疑問。

延伸閱讀:
「中國貿易自殺?台灣隨之起舞? 」


圖檔
為什麼中國的聲望即將低落?

中國身為主要經濟強權的聲望日益茁壯,談論2國集團(Group 2, G2)象徵著美國與中國關係對全球經濟日漸成長的重要性。同時,金融市場著迷人民幣兌美元未來(升值)的投機,而經濟學者希望中國經濟復甦能拉拔全球。

然而,中國身為新興世界領袖的名聲即將暴跌:該國對新興市場的出口激增,廉價中國商品增加可能引起長期的反彈,進而侵蝕未來中國耐心的「魅力攻勢」(charm offensive)。

僅僅在過去5年,中國輸往非洲、拉丁美洲與中東的年出口值就從380億美元(單位下同)增加至1,920億。事實上,中國最近取代美國成為中東最大的出口國。出口激增是對內部經濟問題,與中國傳統的歐洲與美國市場崩潰的理性反應。全球經濟(衰退)弱化西方的購買力,而開發中國家市場的競爭較不激烈且利潤較高。

但是貿易型態的移轉是有經濟與社會代價的。今日,從埃及到巴西的家庭樂見買得起曾經無法負擔的平凡商品。新中產階級崛起時,遇見微波爐與洗衣機的降價。但廉價進口商品正傷害在地的生產者,如洪水般的「中國製造」商品導致新興世界的廠商倒閉。

印度最大的商業組織近期指稱,因中國資本與消費性商品突然激增,近2/3的印度中小企業遭受損失。同時,巴勒斯坦希布倫市(Hebron)的製造商宣稱,紡織業勞工從1萬5千人減少到5千人。敘利亞阿勒波市(Aleppo)的紡織廠倒閉中,廠主抱怨廉價進口品的不公平競爭。伊朗商店街也能聽到類似的牢騷。

中國面臨著困境。其需要保護內部就業來確保社會穩定,因而再三提高出口加值退稅以對抗工廠倒閉的步伐。這些政策似乎有效。但若是新興世界的政府無法承擔洪水般廉價的中國製造商品帶來的經濟與社會代價,他們將會反擊。事實上,敘利亞最近開徵新的紡織品進口關稅,印度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例不斷增加。迄今,中國尚未調整其退稅政策。

若北京能設法強化中國的貨幣(按:升值)與經濟,生產將從中國移轉到其它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對國際商品的需求也將提升,而這是皆大歡喜的劇本。但重新調整將耗時數年,甚至數十年。

中國身為主要經濟強權的地位提升,肇因於經濟危機。但其與新興世界的關係,將作為對其領導素質的重要考驗。

作者貝哲民(Ben Simpfendorfer)是蘇格蘭皇家銀行的首席中國經濟學者,著有《新絲綢之路:崛起的阿拉伯國家是如何背向西方與重新發現中國》(The New Silk Road: How a Rising Arab World Is Turning Away from the West and Rediscovering Chin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bert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