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與媒體對抗外電組‧臨時網站」,http://www.truenews.cc/ftalk/viewtopic.php?f=8&t=284

Trade agreements, Doing Doha down
好好完成杜哈回合貿易談判吧!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Sep 3rd 2009

說明:與中國的經濟協定,例如金融MOU與貿易的ECFA將是馬集團未來數個月的核心關切。隨著9/7比小幅大一點的內閣改組,與下週的「扁維拉」上場救援,麻木不仁顢頇無能的中央執政團隊終於將從「莫拉克泥沼」抽身後,馬集團將重新把眼光集中在與「台灣人民福祉關聯性極低」的中國經濟議題。

各位熱愛台灣土地‧人民‧未來的朋友們,該是仔細想想如何面對撲天捲地而來的台北─北京大中華連線,而解構與批判ECFA將會是重點。本週《經濟學人》正好提供些許彈藥,提供各位參考。紅色部份為修伯特所加。

區域貿易協定,並非杜哈(Doha)協定的替代品。事實上,他們是杜哈協定的敵人。

圖檔

你知道你吃到哪條麵條嗎?雙邊或區域貿易協定就如同一根麵條,而全球的貿易協定才是整碗麵。別為了一根麵條,放棄了整碗麵。
(由修伯特所添增)

窮盡經濟行話與法律細節,「聊總是勝於無」就是亞洲雙邊貿易協定如此盛行的背後邏輯。隨著世界貿易談判杜哈回合無力,亞洲的貿易國杜表示無法坐以待斃,等待杜哈回合再起。他們說若真的有心,數個國家之間藉著簡單的協定來鬆綁貿易是較好的。

某些區域貿易協定在正確的狀況下,確實會提高經濟福利。當多邊貿易極度需要支持時,亞洲內部正簽署許多種類的貿易協定,而帶來的經濟利益很可能低於推動協定的政治人物所設想的。他們對全球繁榮仰賴的多邊貿易體系產生危險的侵蝕。

2001年,僅有49個雙邊與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若加上印度與韓國上個月的協定,總數已達到167個。近來的協定總被認為有利於雙方的經濟。韓國企業說,他們渴望善用印度作為出口全球的製造業基地;同時,印度程式設計者將更容易在韓國成立工作坊。

會有更多此類協定,而誰能反對呢?出口衰退與保護主義抬頭的世界,雙邊協定的潮流看似促進「視貿易為好」的想法。然而,更深層的凝視下,這樣的訊息極不可靠。

雙邊協定處處有‧預期利益直直落(Noodles all round)

首先,雙邊協定增加眾多書面作業與官僚運作在貿易上,因此企業很少使用這些條款。根據亞洲開發銀行2008年的調查,亞洲4國609間企業,僅20%利用可以適用的協訂。
譯註:我們要先想想雙邊協定到底是有利了哪些產業,而其它產業與人民呢?

雙邊協定對企業具有吸引力,這經常是錯誤的。許多雙邊貿易協定在特定國家提供少數企業有利的待遇,代價卻是放棄世界其它的國家。既然協定受政治支配多過經濟,這些在其它區域失敗的公司在貿易協定區域將是較低成本的生產者。若是如此,經濟將會受難。即使協定最終由更廣泛的另一個協定取代,也會因較無效率的企業已根深蒂固而導致長期的傷害。若經濟規模小到無法讓巨大的談判對手讓步,該經濟體的遭遇會很慘。
譯註:這兩句話,前者以裕隆汽車為代表,後者更可以用「Governer Ma」為代表。

日益興盛的雙邊與區域協定有著複雜性,每個協定都有自己的規則與行政規定,造成關稅協定如令人費解的湯麵(noodle soup),而非如多邊承諾般的可預期。隨著協定倍增,政治人物號稱所創造的財富就越來越少。

某些人宣稱,多邊協定難以處理的議題,可輕而易舉的在兩國談判中解決。這幾乎不會發生:在匆促締結協定,難以處理的議題常被束之高閣。印度與東南亞國協(ASEAN)在2008年的協定,就將農業貿易的棘手問題拋諸腦後,而農業問題是去年7月杜哈談判破裂的原因之一。

因此就整體而言,雙邊協定不會是綜合性全球協定的墊腳石;相反地,雙邊協定讓政府從多邊談判中分心,並成為政治人物無法推動全球協定的說嘴。此外,擔憂失去雙邊協定的最惠待遇,會嚇阻政府在多邊談判的強硬談話。

有些主張雙邊貿易協定者承認以上的論述,但堅持一點最終的論點:雙邊協定至少有可能,而締結杜哈回合的機會太遙遠了。他們表示,這種對比並非是區域在地(local)與全球協定,而是區域協定與虛無的協定。

該論點忽略歷史的教訓。多邊貿易體系的歷史雖歷經對峙、幻滅、再起,卻迅速成功。1970年代,許多人要拋棄世界貿易組織的先驅;1982年的部長會議失敗,隨後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也告終,但最後仍締結世界貿易組織。即使在可能難以完成杜哈回合談判的悲觀氣氛中,印度政府正舉辦貿易部長的高峰會,希冀能重啟談判。若他們真心想要杜哈成功,雙邊協定的擁護者需要先理解:他們自己的協定正毒害杜哈成功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bert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