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TaiwanOnline」,http://www.taiwanonline.cc/phpBB/viewtopic.php?f=35&t=1074

Think Again: Asia's Rise
再想一想:亞洲崛起
外交政策,The Foreign Policy
裴敏欣(Minxin Pei), July/Aug 2009

說明: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7-8月號刊載裴敏欣主任反思亞洲崛起的文章,在亞洲因金融危機而竄起的氛圍中顯得特別突兀。這單元共有7個主題:

1. "Power Is Shifting from West to East."
2. "Asia's Rise Is Unstoppable."
3. "Asian Capitalism Is More Dynamic."
4. "Asia Will Lead the World in Innovation."
5. "Dictatorship Has Given Asia an Advantage."
6. "China Will Dominate Asia."
7. "America Is Losing Influence in Asia."

這7個主題分別說明總體情勢、亞洲的未來、亞洲資本主義、創新、亞洲模式、中國制霸與美國退出等,環環相扣的主題都與身處東亞‧台灣的我們息息相關。修伯特將依序翻譯與說明,非常歡迎各方好友共相盛舉。


圖檔
被潑漆的人面石雕像,看起來像是「金大中」。有朋友能指出確切的人名嗎?《外交政策》放上這張照片,彷彿是訕笑亞洲崛起帶著許多鬱悶的味道。

別相信美國衰退與新亞洲時代降臨的天花亂墜。若中國、印度與其它區域真能接管世界,還要好多個十年!

圖檔
作者裴敏欣是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中國項目的高級研究員兼主任,代表作品包括《中國的統治危機》、《再度平衡中美關係》與《未來的震動: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政治變化》。

「權力正由西方擺盪到東方」

不是真的(not really)。細細品味《亞半球大國崛起:亞洲強權的再起與挑戰》(The New Asian Hemisphere: The Irresistible Shift of Global Power to the East)或《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會讓人輕易想到未來是屬於亞洲的。正如一位認同亞洲崛起的先驅所言,「我們正步入世界歷史的新紀元:西方支配(domination)的終結,與亞洲世紀的降臨。」
譯註:真巧,修伯特有介紹過這兩本書,請參閱「新亞洲半球:歷史客體的主體翻轉」「當中國統治世界?!」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持續的快速經濟成長不可否認地提升該區域的經濟生產與軍事能力;但論及亞洲將崛起為支配全球的權力者,是嚴重的誇大。充其量,亞洲崛起將帶來多極世界,而非另一個單極世界。

亞洲要躍過與西方經濟和軍事的鴻溝還遠著呢。因為龐大的人口,亞洲約佔全球經濟總量的30%;但相較於美國人均產值48,000美元,亞洲僅為5,800元。亞洲暴衝提昇軍力,但2008年的國防總經費僅美國的1/3弱。即便用當前暴走的經濟成長率計算,仍需要77年才能追上美國的人均所得,中國耗時47年,印度為123年。亞洲的國防總經費需72年,才能與美國等量齊觀。

無論如何,在目前或未來討論亞洲做為單一權力實體均毫無意義。更可能的是,區域行為者的快速崛起,近鄰將戒慎恐懼。亞洲歷史充滿強權競爭,甚至是主要強國的軍事衝突。中國與日本因韓國而反覆征戰;蘇聯聯合印度和越南制衡中國,而中國則援助巴基斯坦來反制印度。目前,中國的崛起促使日本與印度越走越近。若亞洲逐漸成為地緣政治的全球重心,會是黑暗的中心(murky middle)。

那些認為亞洲獲得硬權力(上述的經濟與軍事)必然帶來地緣政治支配的人,應該也要看看力量的另一個關鍵要素:理念(ideas)。之所以能有大美和平(Pax Americana),不僅是美國壓倒性的經濟與軍事力量,也是一整套真知灼見的理念:自由貿易、威爾森式的自由主義(Wilsonian Liberalism)與多邊制度。儘管亞洲今日擁有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卻似乎無法扮演等量思想領導者的啟迪角色。讓亞洲活力十足的主要想法是越來越有力量(empowerment);亞洲人因造就新工業革命而自傲。但自信不是意識形態,而大肆吹捧的亞洲發展模式,看來無法外銷。

後記:裴敏欣從硬權力與軟權力分析,認為亞洲與歐美的差距幾乎無法跨越的鴻溝,廿一世紀是亞洲人的世紀是一種身為亞洲人的夢想。修伯特反而認為,若亞洲強權與成員能在崛起之際,發展出堅持普世價值與協調經濟融合的道路,廿一世紀或許是「亞洲人的試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bert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