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TaiwanOnline」,http://www.taiwanonline.cc/phpBB/viewtopic.php?f=34&t=1423

Stalling in Copenhagen, Chimerica Against the World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陷入困境:中美國對抗全世界
德國明鏡週刊,The Spiegel Online
Christian Schwägerl in Copenhagen, December 17, 2009

說明:關於哥本哈根氣候會議,黑修認為這則評論是最棒的!作者認為會議的本質是「經濟高過環境」,因此回歸到探討排碳量佔全球40%以上的「中美國」經濟模式才是上策。人類永遠只會關注眼前的利益,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因而長期利益實在沒什麼好討論的。

那麼,要如何循循善誘中國與美國走向環境友善和戒斷化石燃料呢?讓他們進入真正的綠色科技、燃料效率與環保就業的經濟競賽或許是最不錯的選擇。藉著這則外電評論,黑修想和朋友分享的是,看穿任何事物的表面,理解真正的本質,才能作出有效的判斷與務實的步伐。畢竟,若所有事物的表面與本質合而為一,社會科學就不會是社會科學了。


中國和美國,在哥本哈根扮演決定性的角色。兩個主要強權相互指控對方,不願意阻止氣候災難。歐洲人和發展中國家正要求這兩個強權,同意更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中美國」(Chimerica)將會破壞哥本哈根真正的協議嗎?

圖檔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波爾(Yvo de Boer)認為很簡單,「美國想要中國做更多,而中國想要美國做更多。那為什麼他們都不要多做一點?」當然,他指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目標是限制全球氣溫上升在攝氏2度以內。

這需要大幅降減少使用石油、煤炭與天然氣。數據會說話:美國和中國產生全球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若沒有這兩國參與,哥本哈根會議就不會有解答。美國每年人均的碳排放量約20公噸,是中國的4倍;就總量而言,中國的總排放量已經超越美國,但中國不少的碳排放是生產賣到美國的商品。

美國談判人員欲爭辯,即便美國停止排放溫室氣體,中國仍會提高全球暖化。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Jose Manuel Barroso)星期三(16日)晚間說,「該是中國和美國多做些事情,並呈上他們提議的時候了。」這種推測是兩國利益相抵,拉往不同的方向。

根據這種看法,任何國家都不想讓自己的產品更貴,特別是某些國家只需要降低幅度較小的碳排放。中國和美國在哥本哈根談判人員,反覆的緊張關係導致越來越難跨越歧見。會議之前,中國絕少幫窮國講話,卻在會議的最後階段,試圖成為窮國的守護者。

那麼,美國和中國的共同利益,比巴洛索理解的更多嗎?

美國銀行與工廠

從金融觀點而論,中國和美國近年來日益緊密的交織著。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與柏林經濟學者莫瑞茲‧舒勒瑞克(Moritz Schularick)取個名字「中美國」,至少兩國經濟緊密聯繫著,一國的打嗝可能變成另一國的咳嗽。中國提供美國便宜的產品和無限的貸款,中國不僅是美國的工廠,還是美國的銀行。

反過來說,美國提供中國消費市場和利息給付。若中國在金融危機之後,不提供美國新的貸款,華盛頓和紐約可能會陷入一團混亂。即使美國數十萬工作機會移到中國,美國仍沒有興趣傷害中國經濟快速的崛起。畢竟,這會傷害美國的信用貸款。同時,中國沒興趣在短期內藉著約束美國的碳排放量,來削弱美國的經濟。

中美國的相互依賴,必然反映在氣候政策。哥本哈根峰會的經濟內涵高過環境內涵。中國和美國短期的繁榮,取決於繼續仰賴化石燃料。顯而易見的是,儘管有著全球暖化的風險,中美國沒有興趣承擔巨大的短期成本和有效的氣候保護計畫。他們將和全世界其它國家共享繁榮。

[img]光年之遙[/img]

僅管這兩國保證,但距離保證戒斷化石燃料卻有光年之遙。如同美國,中國多半藉著煤炭與石油來驅動經濟,美國甚至保持巨人般的全球軍事設施,來保護其取得石油。無論華盛頓和北京有多麼綠色的言論,化石燃料依舊是他們軍事工業力量的基礎。
譯註:觀其行是最為關鍵的!就這點而言,台灣經濟發展患了化石燃料成癮症,就算一千個中秋節不烤肉,也於事無補!

降低探排放的約束,必然意味著減少仰賴化石燃料,根據這個邏輯,也會降低國家力量。這有點雷同毒販和成癮者的共生關係。受到全球暖化實際威脅的沙漠、島嶼和濱海國家,就這個觀點而言是次要的。即便從不同的角度觀之,哥本哈根會議的真相不是中國對抗美國,而是中美國對抗全世界:兩國集團(G2)對上190國集團(G190)。

創造中美國一詞的弗格森和舒勒瑞克,認為這種緊密的經濟關係會走到盡頭。根據分析,中美國嚴重導致美國的過度消費和金融危機。此次危機的教訓是,中美國需要被拆夥。

中美國在全球舞台的最後演出?

該項分析也適用於氣候危機。若中美國的全球戰略妨礙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美國模式將不會有未來。若哥本哈根無力的協議或全然失敗,人們希望這將是中美國在全球舞台扮演領導角色的最後演出。

最聰明的方法是,兩國進入最綠色科技、最有效率汽車和環境部門最大量的就業機會的經濟競爭。若被中美國,無論是中國或美國採納為新的焦點,哥本哈根會議強大的協議,將是他們最大的利益。實際上,失敗意味著中美國將喪失巨大的投資機會,也表示數十億美元將繼續錯置在化石燃料為基礎的經濟。

無論如何發生,化石燃料經濟越早消失越好。事實上,論到經濟、科技和安全利益,結合更高的能源效率與在地生產,二氧化碳中性(按:碳排放量極低)的綠色能源,明顯的優於繼續仰賴化石燃料。

哥本哈根會議的最後幾天,中國和美國可能會被勸告開始漫天喊價:兩國比賽誰祭出「減少最多碳排放的目標」,如同聯合國氣候執行秘書長波爾的建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bert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