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與媒體對抗」,http://www.socialforce.net/blog/blog_614__126268.html
先是脫黨參選的康世儒擊敗國民黨,後有蔣乃辛僅贏周柏雅近萬票,接連兩場立法委員補選,明白顯示選民對國民黨執政的不滿,並隱含著年底縣市長暨縣市議員選戰的警訊。然而,將兩次補選結果解讀為警告國民黨只是彰顯部分事實;對泛綠和民進黨支持者而言,更該深究康世儒選票的民進黨因素,以及周柏雅較羅文嘉少了1萬2千票的原因。
兩次補選無分城鄉差距,都具有共同特點—低投票率。這其實並不意外,除馬政府因素外,單一地區的競爭難以激起廣大迴響。因此,苗栗第一選區投票率從58.6%下滑至42.1%,少了16.5%;大安區投票率下滑幅度更大,自62.2%減少23.1%到39.1%。低投票率反映選民,特別是中間選民對政治的失望,但若將低投票率解讀為左右兩次補選結果的關鍵,則有商榷的空間。
例如,苗栗縣補選結果顯示,康世儒挾著大本營竹南鎮47.5%的相對高投票率,大贏1萬3千餘票,最後以些微差距擊敗國民黨候選人。康世儒勝選是依賴長期耕耘的地方勢力,在竹南囊括75.8%選票方能以些微差距擊敗虛弱的國民黨,反倒是苑裡和通霄這兩個民進黨票倉,康世儒居然未贏得過半選票。這突顯民進黨選票並沒有轉移到康世儒的事實,反駁勝選是民進黨暗助的結果如此說法;再者,扣除竹南鎮,苗栗補選投票率約40%,並無證據證明低投票率與落選直接關聯,反倒是康世儒在竹南鎮的二高──高投票、高得票,才是獲選關鍵。
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因陳鑾英敗選和姚立明參選,故全黨動員積極投入大安區補選;民進黨也從康世儒勝選嗅到希望的氛圍,將大安區補選定位為檢驗馬政府執政績效的最佳時機,甚至定調為年底選舉的前哨戰。但大安區在兩黨積極投入的投票率僅39.1%,不光是意味著「對馬英九政府的警訊」與「藍綠板塊結構鬆動」,更是「選民對兩黨政治失望」和「兩大黨選舉動員的無力化」。對狀況百出的馬政府,敗選和政治板塊鬆動是符合民主運作的邏輯,若政府績效持續低迷,選情只會越來越不利。不過,積極進行轉型、擴大社會參與基礎的民進黨在這兩次選戰,受到的打擊不會低於國民黨。大安區補選結果,民進黨得票同樣減少1萬2千票,選民不也對民進黨丟出警訊嗎?
苗栗補選後,蔡英文主席定調擴大社會參與是年底選戰的策略。但觀察兩次補選的結果,會有多少社會力量願意加入呢?兩次補選結果只看到選民缺乏熱情的真相,民進黨是否應該嚴正面對,還是如同周柏雅敗選時刻意營造的輕鬆氣氛,掩蓋固守基本盤、無法善用時機的困境。如果民進黨無法承認兩次補選失利、發現弱點加以強化,年底的選戰將看到虛弱化的民進黨,對上執政無能又傲慢的國民黨。屆時,擴大社會參與恐怕只剩下口號。
- Mar 30 Mon 2009 15:35
解讀補選,民進黨想清楚了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