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與媒體對抗」,http://www.socialforce.net/phpBB/viewtopic.php?p=774629#774629

說明:「印度洋風雲」系列報導,取材自Kaplan, Robert D. 2009. "Center Stag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ower Plays in the Indian Ocean," Foreign Affairs, 88(2): 16-32. 因為牽涉到版權問題,修伯特遂根據原作修訂,改寫成適合台灣人理解「印度洋」的版本。此為第四部份,探討美國未來在印度洋所扮演的角色。

根據原著,本系列將分成五個部份
1. 21世紀的新舞台,
(Socialforce) or (Pixnet)
2. 巨象掃千里,
(Socialforce) or (Pixnet)
3. 神龍來擺尾,
(Socialforce) or (Pixnet)
4. 翔鷹挽狂瀾
5. 龍象鷹共舞的未來


翔鷹正隕落?

若不論西太平洋地區,歐亞世界島的東南側,有三項地緣政治板塊轉變正挑戰著美國:大中東的戰略夢魘、前蘇聯的外高加索與中亞勢力範圍,以及印度與中國躍升印度洋等。最後一項對美國的威脅性最小,因為中國目前就如同伊朗是美國的正當競爭者,並非是敵人;印度是萌芽中的戰略伙伴,即將僅次於美國與中國的第三大海軍更將扮演對抗中國軍事擴張的反制力量。

換言之,美國對競爭者中國必須採取兩手策略,一方面靜靜地融合親密盟友的海權:印度洋的印度與西太平洋的日本,確立中國擴張的限制防線;另一方面,把握與中國的合作機會,將中國海軍帶入國際社會。畢竟,美國與中國對海洋的理解,是21世紀全球政治穩定的關鍵。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1998-2007年間的GDP。美國的全球比率不斷下滑到1/4左右;常被忽略的是美國GDP絕對值增加最多。

其實,翔鷹隕落的關鍵在經濟力量與軍事力量的相對衰退。比較1998-2007年這10年之間的美國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從約佔全球的29.5%衰退到25.5%,雖然美國的經濟成長率仍是大型已開發國家中最快速的,卻遠遠落後於開發中國家;相較之下,連續數年兩位數字成長率的中國,1998年佔全球總額的3.87%躍升到2007年的6.04%。

若論及軍事力量,多半會認為美國這幾年高達5,000億美元的軍事預算,讓她不斷拉開與各國的軍事實力,這種算法是有問題的。特別是美國在海洋面對的挑戰日益複雜,規模不斷縮減的海軍還能威嚇七海多久是個未知數。冷戰結束時,美國海軍戰艦多達600艘,就算是加上這幾年即將服役的「濱海戰鬥艦」,總數量仍減少半數到僅剩313艘。管現在有精準的制導武器革命,讓艦隊的火力樂勝冷戰時期,但同一艘船艦卻無法同時出現在兩地,戰艦數目越少越增加部署的風險。這就是美國在印度洋支配優勢衰退的核心命題:挑戰日益頻繁,工具卻越來越少,使其出手將面對更高的風險。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美國海軍首艘濱海戰鬥艦自由號,2008年開始在密西根湖測試性能,預計將建造55艘。濱海戰鬥艦艦長約120公尺、排水量3,000公噸、航速超過40海浬,是國防轉型後打擊群外最重要的水上遠征武力。該艦設計概念特別針對「海洋阻絕」,從事反潛、獵雷、水面與後勤等勤務。解放軍海軍致力於海洋阻絕之際,濱海戰鬥艦看似能突破近海的阻絕。(Source: US Navy.mil)

輕忽不得的印度洋

當前印度洋是能源與毒品重要的海上通道,需要世界各國高度的合作。特別是恐怖主義網絡、東非與麻六甲海峽猖獗的海盜與各式各樣的走私等,這類只需低度合作就能勝利的挑戰,最容易整合印度、中國與其它國家。當美國的海軍實力相對弱化之際,目標應該是鍛造安全的全球海事體系:能最小化各個國家之間衝突的風險,同時能減輕美國海軍安全巡弋的負擔。

今日從亞丁灣到日本海的海洋與海濱的連繫日益強化,維繫印度洋的和平也越來越關鍵。由於美國海軍的軍力相對縮減,該區域的各個國家無不積極尋找多樣的替代航路。例如杜拜港埠國際公司(Dubai Ports World)正進行一項研究:克拉地峽的鐵路與公路陸橋系統;馬來西亞也想要透過陸路,連結孟加拉灣與南中國海的港口,藉由海陸聯運部分取代麻六甲海峽。

確實,隨著海權越來越重要,由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印尼所構成的擁擠水域,將是亞洲海洋的心臟地帶。早在70年前,戰略學者尼可拉斯‧史派克曼(Nicholas Spykman)所提出來的「亞洲地中海」,就斷言連結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該處水域將是戰略核心。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亞洲地中海的三個頂點分別是北方的台灣島、西南方的新加坡(和麻六甲海峽)與東南方的澳洲約克角,這三個頂點所包圍的水域是亞洲海洋的戰略核心。目前,麻六甲海峽是全球最繁忙的商業航線,也是重要的石油航線。美國海軍相對衰退後,仍必須與同盟維繫亞洲地中海的安全與穩定。(Source: CIA)

美國海軍對亞洲地中海的保護監督將特別重要。由於美國身為唯一對亞洲大陸不具領土野心的強大藍水艦隊,特別適合與個別亞洲國家合作。美軍要維繫區域的安全與穩定,無需穩居支配地位。

接踵而來的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令美國獨步全球的軍事實力也受到影響,逐漸發展地面部隊與反暴亂戰術。然而,若印度洋或大印度洋地區是未來最重要的國際舞台,加諸全球75%人口居住在海岸線360公里之內,全球軍事會由具備遠距打擊能力的海軍與空軍作戰部隊所支配。美國海軍將領理解全球經濟是仰賴海洋交通,那麼贏得戰爭之外,最重要的責任應該是維護全球貿易的安全。美國軍方內部經過長期思索後,認為美國必須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尋求永久的前進基地;《2025年海軍陸戰隊的願景與戰略》(Marine Corps Vision and Strategy 2025)也斷定,印度洋與其附屬海域將是本世紀全球衝突與競爭的核心舞臺。就軍事部署而言,項莊舞劍的言外之意自然是施展「張牙舞爪擺龍尾」的神龍。

來自神龍的挑戰

200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建軍60週年。經歷60年的洗鍊與亞丁灣護航任務,解放軍海軍逐漸成為藍水艦隊。雖然,北京目前的企圖是組建能完成「海洋阻絕」(sea denial)任務的海軍:生產與取得潛艦的速度是美國的5倍,並睿智地大量添購水雷、研發能擊中移動中航艦的彈道飛彈,與封鎖或干擾全球定位系統(GPS)訊號的能力;卻隨著2015-2020年3艘傳統動力航空母艦與2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的計畫,北京將跨出西太平洋的第二島鏈與深入印度洋。北京的藍水艦隊並不僅著重硬體設備,更從歷史與民族意識強調中國海軍崛起的正當性。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兩個相差500年的海權者:馬漢與鄭和,深刻影響著中國解放軍海軍的擴張,將掀起21世紀即將上演的大印度洋競賽。美國、印度與日本的回應牽動將西太平洋到中東的局勢。(Source: Wiki and BBC)

國家經濟戲劇性地擴張,隨之而來是保衛經濟利益的軍事擴張,特別是海軍扮演重要角色。19世紀的大英帝國與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的美國,都以這樣的軌跡崛起在世界海權的舞台。知名海權戰略家馬漢(Alfred Mahan)1890年出版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就積極主張保護商業艦隊的力量是世界歷史的決定性因素。如此,中國與印度等崛起海洋強權的戰略學者,莫不熱衷於閱讀馬漢。中國在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週年擴大慶祝的活動,將這位15世紀明朝將領往返中國、印尼、斯里蘭卡、波斯灣與非洲之角的史跡,標誌著這些水域曾是中國的勢力範圍。

翔鷹呼召萬獸!

英國皇家海軍曾遨遊七海,永遠反射著金色的艷陽,但日不落帝國終將日落。悲傷夕陽將落之際,英國在19世紀末期結合崛起中的海權國家組成海洋聯盟:東方的日本與西方的美國,並逐步縮減全球的海軍部署。所有的霸權或帝國,一旦需要與新興國家結盟,就意味著一個霸權的隕落。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1898年的美西戰爭,確立美國在北美洲大陸後的海外擴張,當時取得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與西太平洋的菲律賓。古巴在美西戰爭後獲得自由。如今,走過110年的美國霸權已喪失銳氣。問題在於,展翅已久的翔鷹將會優雅地淡出獨霸的舞台嗎?(Source: Wiki)

那盤旋在無邊蒼穹的老鷹,正如同過往的大英帝國,開始組成海洋聯盟。蘇聯崩潰後的超級強權,認為聯盟只會綁手綁腳,而拋棄昔日戰友;如今,卻又開始積極尋找盟友。我們不能說另一個霸權隕落,但肯定的是這個霸權即將隕落,差別在於隕落的速度與能否優雅的淡出獨霸的舞台。

印度是最積極援助翔鷹的國度:鷹象合作,將是印度洋和平的關鍵軸心。知名印度戰略家拉吉‧默漢(C. Raja Mohan)2006年寫道:「印度不可能等待美國的准許,才平衡中國。」從中國入侵圖博的那一天起,印度就不斷地平衡中國。特別是當中國深入印度洋,這種侵門踏戶的威脅感讓新德里感到芒刺在背。因此,印度強化與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與賽席爾群島的合作,興建海軍中途站與中途站,並發展軍事關係,目的是反制中國積極與這些國家建立的軍事合作關係。中國與巴基斯坦的聯盟,與印度強化麻六甲海峽的防禦,無不顯示中國與印度正上演海洋大競賽的對抗戲碼。這正是即便美國尋求與中國更大規模的合作,卻悄悄鼓勵新德里平衡北京的原因。

翔鷹在大印度洋將隕落,該如何繼續舞著優雅的姿態,正考驗著華盛頓的智慧。(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bertYu 的頭像
    HubertYu

    修伯特‧魚看世界

    Hubert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