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蘋果日報》,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518113/IssueID/20100517

積極爭取民進黨大台中市長提名的林佳龍,已表明退出。但相較於蔡英文主席是否帶職參選新北市長的爭辯,林佳龍的舉動幾乎無法激起回響。

藍營地方派系弱化

總體而言,面對國民黨成功整合推派胡志強,林佳龍的動作凸顯民進黨在大台中市長選戰人選難產的窘境。然而,民進黨的窘境不僅於此,合併後達265萬人口的大台中市,將超越台北市成為繼新北市、高雄市之後第三大都市,但民進黨卻讓人感覺半放棄台中選戰,這是挑戰2012總統大選的警訊

縱觀國民黨的選票基礎有三。第一是「據點」,即使在被稱為「綠地」的南台灣,仍有台南東區、永康和仁德交界處,岡山鎮,高雄市楠梓區南端、左營海濱到鼓山北端,前鎮區北方,與鳳山溪以東和大寮鄉交界處等據點,構成國民黨強而有力的基地;第二是「關卡」,主要關卡有二:自內湖到竹南、沿著國道一號構成的巨大工業地帶,與以台中為首的中彰投地區;第三則是「長城」,由遍布全台的農會、漁會、水利會和地方派系構成的綿密長城。

據點、關卡和長城共同組成國民黨「點、線、面」的防禦基礎。其中,由於「據點」的歷史因素導致其選票僵固性,亦即無論政經局勢如何變遷,該據點對國民黨支持率變動極低,讓民進黨難以進佔;「長城」防禦在馬、金合體下逐漸崩解,一方面是馬英九不信任既有地方派系,意圖空降或扶植嫡系力量,另一方面則是台灣選民自主意識提升,弱化地方派系影響力。

因此,民進黨擊敗國民黨的前哨站就是贏得「關卡之戰」,而大台中市長選戰就是最佳指標。有趣的是,即使2008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在大台中僅拿下40%的選票,也是全國選票流失比率最高之處,民進黨仍有贏得「大台中關卡」之戰的潛力,2004年總統大選綠、藍在大台中平手,2001年綠營台中市得票率超過五成,民進黨僅在台中縣長選舉因國民黨的「長城」防禦而無法過半。換言之,若民進黨理解大台中在全國性選戰的關鍵意義,就不大可能放棄贏得選戰。

當馬政府力推ECFA,其著眼點就是強化「兩大關卡」。根據「遠見民調中心」調查,內湖到竹南的國道一號工業帶(苗栗以北)支持ECFA比率超過50%,中彰投地區則是贊成和反對比率卻皆在40%左右,相差甚微。

具有放手一搏實力

這意味著綠營在大台中是有放手一搏的實力,若綠營市長候選人能提出願景,絕對有贏得大台中的契機,更能藉此創造中台灣成為台灣科技走廊和文化重鎮,從而進佔國民黨的關卡

雖然民主政治的正當性來自於選票,但汲汲營營於「點、線、面」防守的時代已然過去,因為台灣正處在全球化和中國化挑戰的變動年代。民進黨和林佳龍在大台中的窘境,正顯示其仍在摸索台灣和綠營的新方向,若能理解大台中對台灣未來走向的意義:決定總體民意的關鍵之都,則綠營中央和地方應共同努力,積極布局大台中,帶領台灣人民走向新局。


兩位作者均為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bert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